塔哈·海珊
塔哈·海珊(1889.11.14-1973.10.28)是阿拉伯埃及現代著名作家、文學家、文藝批評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的著述豐富,是個多產作家。他不僅對文學,而且對歷史、哲學等都有精深的研究,成為一代文宗,被人們譽為“阿拉伯文學泰斗”。《日子》是他的代表作。
作品介紹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埃及,在經歷了一百年動盪不安的時期以後,政治上仍然處在極不穩定的局面之中。塔哈的童年生活,正是在祖國災難深重的年月里度過的。
《日子》第一部出版於1929年。它記述作者童年時期的家鄉生活。父親是個小職員,有子女十三個,塔哈是老七。三歲時患眼疾,被土醫生治瞎了(兩個眼珠都給挖掉)。小妹妹發高燒因得不到治療而慘死。塔哈的一個哥哥,死於當時蔓延於城鄉的霍亂。農村缺醫少藥,迷信盛行,文化十分落後。學塾里教的是《古蘭經》,教法陳舊不堪。在當時,盲人常常依靠在婚喪喜慶儀式上誦讀《古蘭經》維持生計,可供盲童塔哈選擇的生活道路便是接受宗教教育,以便將來成為一個宗教職業者。在這種情況下,他入村裡的學塾 《古蘭經》,以後又去開羅繼續深造。
作者在《日子》第一部里,描寫他怎樣“在家庭、學塾、法院、清真寺、督察員的住宅、學者們的座談會和濟克爾的會場上,度過了既不甜也不苦的日子”,其中主要涉及鄉村的教育事業和宗教活動。小說對於不學無術的學塾教師西迪和他的助手“學長”,以及貪婪的上埃及地區教派首領等人物作了真實的描寫;特別是描寫小妹妹慘死,哥哥的暴卒,更加深沉哀戚,感人至深。
《日子》第二部1939年出版。它記述了作者在愛資哈爾大學八年的學習生活。描寫了年輕的愛資哈爾人的宿舍生活及其周圍的人物,描寫了愛資哈爾大學的教學活動,特別是從側面反映了穆罕默德?阿卜杜的教育改革的失敗,並正面刻畫了作者本人對愛資哈爾經院教學的反抗和決裂。
愛資哈爾大學是一所古老的伊斯蘭教宗教學府,經歷了土耳其人三百年的統治和近百年西方殖民主義的蹂躪,每況愈下,徒有其名,稱它為愛資哈爾清真大寺更符合實際。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愛資哈爾大學成了埃及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新舊思想激烈交鋒的中心。
當時,以伊斯蘭教維新派學者穆罕默德·阿卜杜和極力提倡婦女解放的作家卡西姆·艾敏以及對社會、政治、道德提出新的認識標準的作家盧特菲·賽義德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積極倡導社會改革運動,並為此而努力奔波。塔哈來到愛資哈爾後,就直接處在這場新舊思想衝突的中心,而他是堅決站在新思想一邊的。
應該看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出現在埃及的近代文化啟蒙運動和社會改革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政治變革,它的根源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埃及開始與西方發生聯繫,派遣大量留學生,翻譯和介紹西方哲學、政治、經濟和文學等社會科學,西方民主主義思想和精神文化逐漸傳到埃及。
在埃及介紹西方思想較早而影響又較大的是阿富汗人哲馬倫丁,他是有名的伊斯蘭學者,宣傳泛伊斯蘭主義。1871年他到埃及講學,他的思想給了埃及青年很大影響,埃及的政治家穆罕默德·阿卜杜和宰額魯勒等人都是他的學生。及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穆罕默德·阿卜杜和他的許多學生成了埃及近代文化啟蒙運動、社會改革運動的主力。他們大力宣揚通過整頓教育、發展文化、解放婦女、實施憲政等途徑,來實現埃及民族獨立的主張。
但是,維新派的主張和措施遇到保守勢力的阻撓和抵抗,塔哈在愛資哈爾大學求學期間,正是穆罕默德?阿卜杜試行改革遭到失敗時期,他在校內外保守勢力的壓迫下,終於被撤去了校委會主任的職務。然而,要求改革、要求進步的時代潮流是無法抗拒的,這場新與舊的鬥爭還在繼續。青少年時期的塔哈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裡度過的,他的思想無疑帶有這個時代的深刻烙印,他已完全置身於這場鬥爭之中。
《日子》第三部,完成於1962年,表現了塔哈進入新式大學後的喜悅心情。一些具有新思想的埃及學者和歐洲東方學家向學生傳授的知識,他們的觀點、見解,使年輕的塔哈茅塞頓開,視野大為開闊,為他後來的文學生涯打下紮實的基礎。作家回憶了他在寫出論文《紀念艾布·阿拉》獲得埃及大學第一個博士學位後,被大學派去法國深造的前後經過;記述了在法國的生活和學習;還追記了塔哈所接觸的同時代的詩人、作家和社會名流,以及作者本人的感受。此外,在小說的第三部里,還可以看到作者對西方文明的嚮往和追求,洋溢著抑制不住的激情。雖然作者雙目失明,但他似乎看到了明亮的世界,也要把光明帶給埃及。